在阅读本文前,记得点击上方的“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我的文章能带给大家愉悦的阅读体验,也希望能够和你们分享更多有趣的故事。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建安十三年,曹操带领大军南下,虎视江东。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江东之主孙权,信中写道:我奉当今天子之命,出征叛贼,所到之处皆纷纷归顺。我现在已经训练了80万水军,准备过江,与孙将军共同狩猎。
曹操的信让孙权看后大为震惊,他立即将信传阅给江东的诸位大臣。信中的内容让朝堂上所有人都感到震动和恐惧。这时,江东的老臣张昭挺身而出,向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语气沉稳地说:“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个狼子野心之人,他以天子之名行征伐四方之事,时常以朝廷命令发号施令,令人不寒而栗。如果我们此时与他抗衡,就会失去人心,站不住脚。主公唯一能依靠的天险就是长江,而曹操却已经占据了荆州,刘表的强大水陆军队也都落入了他手。如今我们江东再也没有优势可言,难以与曹军对抗。与其这样,倒不如归顺曹操,以保江东百姓安宁。”
展开剩余75%张昭的话一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气氛一度十分紧张。孙权听后没有说话,便起身离开了大殿,准备去后殿休息。然而,江东的另一位老臣鲁肃紧跟其后,拦住了孙权的去路,并郑重地对他说:“我们文武百官都可以投降曹操,但唯独您,主公,不应屈服。您若归顺曹操,您可曾想过,您自己的结局将会如何?”鲁肃的言辞直接而有力,这一番话让孙权恍若醍醐灌顶。
孙权被鲁肃的话深深触动,他转向鲁肃说:“张昭等人的言论让我深感失望,唯有你的话直击我心。”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决定与曹操对抗到底。随即,他召来了周瑜,并表达了自己坚决抗击曹操的立场,命令周瑜筹备兵力,准备迎战曹军。
赤壁之战的爆发,江东的主帅周瑜以少胜多,取得了震惊历史的胜利。曹操的强大水军和大军被击溃,江东稳固了局面,孙权继续稳坐江东之主的位置。战后,孙权赏赐了众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而那些曾经支持归顺曹操的臣子们则相继被冷落,甚至被逐出了朝堂。江东的重臣张昭在这一过程中,命运可谓充满波折,最后的结局令人感叹不已。那么,张昭究竟是怎样“际遇不堪”的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重伤元气,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北方。而孙权在江东稳步发展,刘备也逐步强大,逐渐成为蜀地的新主,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黄初二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迫使汉献帝禅让,建立了魏国,并成为魏文帝。魏文帝继位后,积极拉拢江东孙权,将其封为吴王。作为回应,孙权派遣使者朝拜魏文帝曹丕,并表示将派张昭等人前往魏国做质子。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没有落实,但孙权的举动为张昭之后的“际遇不堪”埋下了伏笔,也让张昭的境遇变得十分尴尬。
孙权在魏国的朝廷设立了丞相一职,文武百官推荐张昭担任此职,然而孙权却对此持反对态度。他表示,现如今国事繁重,丞相一职责任重大,张昭难以胜任。虽然孙权给出了这一理由,但显然已经表明了张昭在他心中的位置已经不再重要。
孙权之后将孙邵任命为丞相,负责治国理政。孙邵去世后,丞相一职再次空缺,百官再次推荐张昭担任,但孙权依然没有采纳。他随即找借口推脱,继续拒绝张昭的提议。这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张昭在孙权心中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地位。
黄龙元年,孙权在建康即位称帝,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在这场大典上,孙权特意表扬了已故的功臣周瑜,但当张昭举杯欲赞美周瑜时,却被孙权以冷言讽刺。“若当初听从你张公的建议,投降曹操,今日我恐怕早已沦为街头乞丐。”这番话令张昭瞬间无地自容,他跪倒在地,向孙权认错。
这一事件过后,张昭心灰意冷,选择辞去公职,回到家中潜心读书。然而,孙权虽然心中不满张昭,却并未完全将他排除在外,仍然让他继续参政。但张昭再也没有影响朝政,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权臣,最后沦为“可有可无”的人物,这让他心中怨恨不已。
嘉禾元年,张昭与孙权发生了激烈的言辞冲突,二人争锋相对,闹得不欢而散。张昭因此不再进朝廷,孙权于是命人封堵了张昭的家门,以示警告。然而,张昭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二人矛盾加深。最终,在一次孙权愤怒前来张昭家中时,张昭不得不向孙权妥协,承认自己的过错。
嘉禾五年,张昭在家中病逝,享年81岁。当孙权得知张昭去世的消息后,决定放下往日的恩怨,亲自送张昭最后一程。就这样,这位曾经的江东重臣,以一种平淡而无声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张昭的一生,最终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令人感慨不已。
发布于:天津市启远网配资-启远网配资官网-正规实盘配资-配资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