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张家祯
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世界肝炎日”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病情发现时往往已经进展到严重阶段。
为加强肝病的预防意识和健康管理,7月18日,省疾控局邀请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纪泛扑围绕相关内容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纪泛扑: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类型。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具有较高的慢性化风险,是全球范围内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不同,了解传播途径可以针对性地做好预防。
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因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常见于地区性暴发流行,通常为急性过程,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部分急性感染者可自愈,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病毒复制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静脉药瘾共用针头、男男性行为等是目前感染的常见途径,慢性感染率较高,早期症状不明显,疾病隐匿进展可导致严重的肝脏损害。
丁型肝炎仅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引发感染,联合感染可加速患者病情进展。
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发生重型肝炎,孕妇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记者:如何科学预防肝病?
纪泛扑: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我国目前有针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疫苗。甲肝疫苗适用于儿童、餐饮业从业者、旅行者等高风险人群。乙肝疫苗已被我国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婴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能大幅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成人如果尚未感染或者保护性抗体滴度较低,建议尽快接种或加强乙肝疫苗。我国已有戊肝疫苗上市,孕妇、老人等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
注意饮食卫生和安全用水。避免进食生食或不洁食物,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
规范医疗行为。进行输血、注射、牙科治疗、美容、纹身等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性传播风险。若配偶为感染者,建议双方接受医学评估,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加强孕产期管理。感染乙型肝炎的孕妇应在孕期评估病毒载量,必要时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记者:如何早期发现肝病?
纪泛扑:多数病毒性肝炎在感染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建议普通人群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筛查,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标志物、丙肝抗体、肝脏B超等检查。
确诊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不可盲目服药或自行停药。目前,丙型肝炎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实现完全治愈;乙型肝炎感染的优势人群目前通过治疗可实现治愈,更多的乙型肝炎感染者尚不能彻底根治,但可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患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记者: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肝脏?
纪泛扑: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也对肝脏健康构成威胁。
群众应合理饮食,控制高脂高糖摄入,避免肥胖;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避免滥用药物,服用潜在肝损伤药物前咨询专科医师;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病毒性肝炎可防、可控、可治。通过接种疫苗、规范就医、健康生活和定期筛查,绝大多数肝炎相关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大家应共同关注肝脏健康,主动学习防控知识,从自身做起,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自己的肝脏,守护好自己的生命质量。
启远网配资-启远网配资官网-正规实盘配资-配资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